二维码 返回总站>>
中国美术家网
方骏官方网站
http://fangjun.meishujia.cn
我的主页 我的简介 我的作品 艺术思想 我的相册 名家点评 画集出版 媒体介绍 艺术视频 我的访谈 获奖收藏

        纸上建筑-中国建筑文献暨当代水墨十二人邀请展

            (1/2)

            (2/2)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纸上建筑-中国建筑文献暨当代水墨十二人邀请展》 
            在日照雅都美术馆开幕

             《纸上建筑-中国建筑文献暨当代水墨十二人邀请展》于2011年1月16日在日照雅都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水 墨 ﹒ 建 筑﹒ 人 文”为主题,由李挺岳总策划,弘石策展,王明贤为学术主持,吕三为学术提名。展出方骏、崔海、 吕三 、任云、何国门、了尘、李波洋、 朱雅梅、老五、杨海宽、孙洪、毕可燕十二位画家以建筑为主题的水墨画近作。展览的同期还举办了《伟大的传统与当下的处境》的主题讲座和学术研讨会,对近百年来的有关建筑文献、参展画家的水墨与建筑的相关文字和作品进行了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研究所副所长王明贤先生结合中国古建筑和山水画的有关文献,论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精神和山水画的境界,并论及当代城市和建筑问题研究的意义等。展览将于二月十日结束。

            “纸上建筑”十二说

            吕三

            中国的建筑,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和谐,自然,尚意,性灵——这是儒道释共力下形成的审美趣好。它一以贯之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贯之于中国的一切文艺。 

            同为视觉艺术的中国建筑和中国画,在表现手法上颇有共通。读史前画,常见陶器上的彩绘房舍、坞坝,简练,明了,风格素朴如彼时的建筑。后世建筑,渐见繁复,绘事亦然。

            中国画的常用术语如:计白当黑,写意概括,主次虚实,藏露显晦,抽象移情,随类赋彩,穷物态,尽物理 ……,用以表述中国建筑,未必不可。中国画的种种表现风格,粗放,工致,简繁,素朴,委曲,在历代建筑遗存中自有对应存在。建筑与画,如丝与竹,时代乐章,赖以合奏。中国画有专工建筑一科——界画,自唐至清,专擅者,代不乏人。其中二袁叔侄,以青绿山水法画楼台庭院,极工极緻,康乾盛世的奢丽景象,尽呈于薄薄绢素。

            读古诗,看古画,屡见“吊古、怀古”之作,所吊者何?所怀者何?实实在在的前朝遗迹——旧时的建筑残存。建筑遗迹,是诗人兴感之由,是画者畅怀之托,杜甫、石涛怀念古人,辄到旧时残垣断壁,徘徊几步,太息几声,便唤起诗心画意,于是,佳句妙图,汩汩从心底而出。

            读历代画,庭院,寺庙,桥梁,关隘,常常见得。这些纸上建筑,在画中份量微小,作用却大,说为画中之“睛”,似不为过;它们,既是画面形式所需,同时,寄托着作者太多的情愫与理想。纸上建筑,是寄寓诗情的家园,是安妥心灵的归处,是可居可游的胜境。

            日月星辰,是宇宙的建筑;山河大地,是天地的建筑。而画人笔下的四时山水,风花雪月,又何尝不是自己心灵的建筑?

            如今,雅都美术馆以“纸上建筑”为题,邀聚四方画人,展示近绘于此。红砖青瓦,粉壁曲径,亭台楼舍,各尽一时之兴。观诸位画作,各有专擅,山川不同,房舍自殊,而都有让我兴感的情怀,情不能已,略述观感,野叟献芹,徒增愧怍而已。

            方骏

            在二十年前的“新文人画”活动中,方骏先生是主力。姑且不论“新文人画”这个称谓妥否,但它当时带给画坛的积极意义在于:还有一些人,在所谓官方主流画派之外,敢于这样画画。有此意义,足矣,何必纠结于名实之争。说白了,当今既无“新文人画”,也无“文人画”,因为,自49年以来,已无真正传统意义的文人。同时,我们得承认,当今,画得好的,或画有文心者,多少和当年的“新文人画派”脱不了干系。一般来说,当一个人长期按照套路去画自己熟悉的题材,久易生厌,自己厌,观者厌,久而思变,于是,一次特定的刻骨铭心般的生活经历,便能催化画风的质变。二零零八年秋冬之交,方骏先生客居维也纳,在这个曾经给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艺术灵感的音乐之城,给了方骏先生异样的美感,他用文字记录感受,用纸笔图画美意。本次展览,便是方骏先生的《维也纳组画》。美雅,精致,细心,清新,自然,这几个词,用以描述我初看方骏先生的这组画的感受,应为不谬。古堡,街巷,楼房,秋树,与山(可是阿尔卑斯或其余脉?)和谐相处,海顿、贝多芬们曾经走过的街道,喝过黑啤的酒吧,依然为现在的人们受用着。用方骏先生自己的话说:这是他在维也纳捡拾的几片色彩斑斓的落叶。应该说,方俊先生的这组画,画得很成功,描绘细腻,取舍得当,色彩丰富,较好地用国画材料画出了它乡异域之“异美”。或说,方骏先生此画有铅笔淡彩味。画,能好就是,其它都在其次。

            崔海 

            记得,以前崔海的画,更重“画”,稍显经营。这几年,崔海愈发厚实起来,虽然,现在他画得更轻松,墨色灵透,用笔活脱。眼下,学黄宾虹者众,大多画面黑乱一团,浮躁轻浮,这缘自对黄宾虹的浅薄理解——因为,画的厚实与笔墨的堆砌,关系不大,更在于画后面是否一个厚实的人。崔海无疑是一个厚实的人,这缘于他几十年对太行山的专情,缘于他几十年的案头工夫。崔海的字,写得好,和他画中的点线是一味的,朴素,敦厚,不失机趣。此展十幅,催海向我们展示了太行山“里大河村”素朴的美好:随意杂处的山石,依山而居的院落,歪歪倒到的房舍,四时荣枯的草木,还有,世代生长在这儿苦苦乐乐的人们,这,于困居闹市的我们,无疑具有桃源般的诱惑。崔海画太行山,不随别人那样表面化地表现太行山的“庄严、伟大”,而去表达“伟大”的根本——素朴,用心去贴近太行山的平凡。崔海画,亦擅设色,赭石,花青,薯红,常用就这二、三种,简单点染一下,色感却十分丰富。

            何国门 

            何国门是个重情的人,他和夫人张斯鸿,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十多年来,相守相爱如初,曾见国门一家子的日常生活照片,当时,我脑中很快闪现“相濡以沫,举案齐眉”二词。国门于艺事,同样是专情的,无论是篆刻,还是书画,他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子后,便心无旁骛,脚踏实地,把它做好,做深入。人事也好,艺事也好,专情,迟早当有回报。十多年下来,国门诸艺,各个收获颇丰。何国门画城市山水,画修篁湖石,一画就是多年。白岩前65号8幢,是何国门旧时家园,如今,它已成了国门念怀昔日韶光的“旧世碑铭”。情托于斯,国门便以笔和墨,虔诚地把《白岩前65号8幢》画了下去,反复画,从不同角度画,画其春秋冬夏荣枯,画其朝暮阴晴晦明,越画,他的感情越是浓烈,观者呢,也随着一幅幅《白岩前65号8幢》,熟悉了它,为它感动。何国门的《白岩前65号8幢》,画的是城市水泥建筑,渲染制作,费时耗神,却很好的保有 “古质”和“诗意”,勾画轮廓花草,让我看到“写”的意思。因为何国门,让我记住绍兴新昌的白岩前65号8幢,这个静谧而神秘的普通水泥砖墙楼房。

            老 五 我与老五,每天爱在QQ里瞎侃一阵,这缘自我们有太多共同:每天都用CDR、Adobe等图形设计软件来做养家糊口的活儿,我们都业余画画写字,我们于字画的趣味大抵相同。老五是一个一往情深的人,这是我和他交谊七年的体会,他深爱他的家,深爱他的女儿樱桃,爱他的工作。老五是济南一个有百多职员的广告传媒公司的设计总监,策划、设计是他的份内事。画画写写,老五专精其事,也轻视其事。所谓专精,老五有几年的科班训练经历,速写人物,形神不爽,而于书画,其案头功课可谓日积月累,如今老五画人物花卉山水杂物,简单几笔,便能概括其形,传达其神,可见其累年之功。所谓轻视,是画画写字在老五心中,不是大不了的事,业余玩耍而已,如是,画画写字,老五只是遣兴而已,没有心理负担。老五一往情深,于万物心存兼爱,因此,我每看他笔下的高僧凡俗,花花草草,鸟兽虫蝶,便多了一份怜惜之心。老五专业设计,画画却不见“经营”。老五的画,常见林浪泼皮状,而现实中的老五是个规矩守法的人,2009年10月,我在济南见到了老五,那晚,他为了陪我喝酒,出门不驾车,打的而来。此展老五数幅建筑,原景多为历下名胜,对照原图,老五的取舍和绘画能力,确非寻常。

            朱雅梅

            初读朱雅梅的画,我便一怔。她营造出一个惆怅而梦幻般的世界:高高的山,淡淡的水,天地迷茫,杳无际涯,山和水之间,总有一些从汉朝以来就伫立那儿的房子,房舍舟桥庭园间,总有一些从汉朝以来就在那儿平静生活着的人们,和风,捎带着楚国的陈香,飞越两千年,把我吹醉。朱雅梅的画,让我觉得,这世界,毕竟还是美好的。当今画坛,朱雅梅的画,无疑是特立的,她不合的是时宜,她要合的是古意——区别于宋元文人画传统的古意,具有民间本质的汉魏古意、吴楚古意。朱雅梅的画,有汉砖拓片、帛画及魏晋墓室壁画意味,她喜宿墨积染,长于用水。为了不唐突画面气氛,她弱化线条表面的书写感,强调绘画性,其实,朱雅梅的字写得很好,她的楷书,雅驯,端庄,朴素,与其画同调。我向朱雅梅约展“纸上建筑”时,她说正好画有一组 “老房子”,这便是今天展出的这些画。如果说,平时所见朱雅梅的画多是中远镜头,看画人是旁观者,此展这些画,无疑是朱雅梅画的特写镜头:房屋已是画面的主体,画中人的居止交游,坐卧行立,围绕房屋空间的转换而进行,仿佛观者已进入画中生活,几个人物设色,更见用心。

            了尘 在画画之前,了尘习书多年,他的字胎息魏晋,于摩崖刻字用功尤深,了尘字,常见是章草意味的行草,写得气息醇和古雅。待字稍具规模,了尘便渉事山水。了尘习画之路,是传统文人画的惯常来由:先写字读书,再学画。这是宋元以来历经验证的正途。画法兼之书法入,是正途,却不是捷径,书法和画法,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从技术操控而言,书法的难度系数大,也更纯粹而接近艺术的本质;从丰富性来说,画,不是简单几笔的事,画法,兼之书法,却也无法远离画(制作)的本质。赵孟頫说,六法兼之八法。读赵画,他的技术也是十分高超的,绝非简单地写画几笔就成,他说书法对画的影响,是具备画法的前提下。眼下,许多自视书法成家者,纷纷画起来,读之,大多简单墨戏而已,这,便是片面理解书画相通所致。书画相通,我的理解是“品格”、“古质”、“气息”的和同。了尘习画,于宋元明清诸家画法很下工夫,曾见他临古之作,形神俱能。大约五年前,得读了尘一组“苏州园林”册页,笔尽其意,一勾一染,诉说着吴门胜境之美,此番“纸上建筑”展事初起,我脑中便浮现了尘这套册页。本次所展了尘近画 “苏州园林”系列,较之前作,朴厚,丰茂,纯和,偶以花青点染,亦见高妙。

            李波洋 

            李可染先生的画,我喜欢他画的人物,特别是他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所作,那时,他的人物画受齐白石影响,而其超逸的气质,为乃师所不备。那时,李可染的字也没有晚年的刻意。

            李可染的山水,五、六十年代的那些写生画很好,一笔一画,应景而生,较之“万山红遍”之类的大好河山,自然,朴素,真诚,一笔一画,因景而生。读李波洋的画,我便想起李可染先生,在取景上,在光感和积墨法上,看得见李可染画的痕迹。当然,在波洋的画中,我也依稀看到林风眠先生的身影。李波洋与李可染先生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李可染写生画,视角是立足于“山水”,李波洋画中主角是山水中的“建筑”;李可染写生画,重 “意境”,李波洋重“情景”;李可染表现自然之美,李波洋表达的是当下的“我”,面对时代、自然、遗迹的种种惆怅、无奈。看到李波洋层层积染皴擦而成的房舍,在光影中迷离,我读到世纪之初,一代人的无奈。

            任 云 任云是四川人,其字画却和四川没有多大关系。蜀中山川灵秀,气候温润宜人。宣纸在四川放上一阵,便和气可人,“哗哗”的声音没了。怀一先生曾说:四川画人,长于水。我的理解一语双关,褒义外,还有一层如川话中的“水了”的意思,川话 “很水”,意指人事不实在,靠不住。观蜀人字画,灵秀,温润,奇趣,诡异,是其长,亦其短,少有朴素、大气、古质之作,满纸小细节小趣味,终不能雄浑深厚,即便贤如张大千、陈子庄,亦不能免。二十年来四川书手,受谢无量影响者无算,任云偏喜齐白石、徐生翁的朴拙酣畅,算是蜀中书人特例。任云画画多年,他的画,是他人生经历的笔记,他故乡的老房子,川藏各地他工作过生活过游历过的田园、房屋和人家,在任云的笔下,永远是那样的淳朴、天真,宛如童话般的美好,笔墨是那样的恣情和酣畅,色彩是那样的鲜亮。任云工作事务繁多,画画,成了他消解疲劳的方式,在宣纸上,他可以“任我行”般地涂画,是真正的精神享受,不必靠此证明什么。

            杨海宽 

            举目当今画坛,大多为画而累,为利累,为名累,画,若沦为羁绊身心的累事,不如钓鱼打牌。海宽于画,纯为笔墨生活,业余补趣。画,是他欢乐的来由,是他广交友善的信物,有此足矣,海宽不希冀靠画图个浮名捞点银两。海宽行伍二十年,转业为纪检干部又是十多年,官场风云,世间冷暖,可谓惯看。一般来说,人生经历丰富者,要么与世浮沉,成为油滑狡狯的人精,要么悟极人生,通透世事,成为葆有一颗童心的慧者。海宽待人实诚,现实生活中,于人,于事,考虑周详,处处为人着想,与之相交,无不为他的坦诚和真情所惠泽。网络博客中,海宽同样真诚对待每一个访客,来访者留言、评论,从不马虎应付,都是一一认真回复。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虚拟网络,海宽靠着自己的真诚,引来人气。只有人生通透了,笔墨才能通透,因此,海宽于画,一超直入如来境,没有或古或今的烦恼,永远是满纸热情,满纸真诚,满纸阳光。不炫技,不猎奇,不涉巧,笔笔写出,是怎样就怎样,不遮掩,不夸饰。看海宽的画,我心中的那个“小”便遁去无影,有如进入“理想国”。

            毕可燕 第一次看到毕可燕的画,是在《画风》总十一期上。当时,《画风》做了一个青年山水画十人的专题,我也忝列其中,十人的山水画中,男性都倾向传统,而包括毕可燕在内的三个女画家,却着力于形式结构和视觉张力的营造,看上去很“现代”。毕可燕的画,善于渲染气氛,力图把心理世界的微妙变化通过水墨表达出来,用水墨的肌理效果营造出有生命意味的意象世界。在她的画中,基调只有黑白二色,由黑白二色生发出无穷多的变数,把真实世界虚幻成意象,天,地,山,云,房子,树,界限模糊,幻化一体,让我想起老庄的哲学思想,其实,从本质意义来说,世界万物,本为一体。这就是毕可燕的画,给我的观感。

            孙洪 画桂林漓江山水,由来已久。石涛长在广西全州,其山水画的淋漓多变,和漓江的烟雨迷离不无关系。近今诸公,黄宾虹倾心于阳朔的一山一水,齐白石的山石造型,突兀直立,来由也是桂林,徐悲鸿让我记忆最深的画,除了《逆风》,就是那幅《烟雨漓江》,李可染的画,我喜欢其人物和写生,山水,还是觉得其画漓江远比万山红遍之类的感情更真实朴素。孙洪客居在漓江边,画漓江是他的份内事,把漓江画好,是他的责任,因此,在孙洪的画中,桂林漓江山水,比重很大。名山许游不许画,漓江亦然,漓江不好画,在于那些有装饰意味的山头,易画为简单无味如景点。孙洪画漓江,没蹈俗格,无论是取景的俯瞰视角,还是画材的裁剪挪移,都见用心。用墨用色,清新明快,黑山,红树,赭墙,让我感到漓江山水有节律的呼吸和脉动。那些依山临江而座落的民居,让我感叹中华大地之美之广,房屋建筑,因山川地域不同而丰富多样。

            吕 三 我的这组画,所作多为名胜古迹,画的是我的怀古伤逝之情。通过这次展览,我梳理了山水与建筑在画中的关系。读师友诸作,让我学到许多,感怀许多。

            2010年12月23日 吕三于自贡

      个人动态
      个人作品
      方骏国画作品24
      方骏国画作品23
      方骏国画作品22
      方骏国画作品21
      本官方网站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均由艺术家本人或其合法继承人提供并认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授权我公司通过中国美术家网发布。涉及版权等事宜请联系我们。
      责任编辑:汲平
      客服专员:杨小薇
      客服电话:13261878869
      版权所有:中国美术家网 WWW.MEISHUJIA.CN Copyright ?2005-2016
      服务热线:
      客服邮箱:fuwu@meishujia.cn 客服QQ:529512899
      Processed in 0.455(s)   22 queries